化吸入療法是治療呼吸道疾病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與口服、注射和靜脈給藥等方式相比,霧化吸入因藥物直接作用于肺部靶點,具有起效迅速、療效可靠、全身不良反應較少和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優勢,所以被廣泛應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霧化吸入療法原理
用專用霧化裝置將吸入藥物分散成液體或固體微粒即氣溶膠的形式,使其懸浮于氣體中,吸氣時隨氣流進入呼吸道及肺內,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氣道黏膜,達到潔凈、濕化氣道、局部和全身治療的目的。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霧化器主要有噴射霧化器、超聲霧化器及振動篩孔霧化器三種。
臨床常用霧化吸入藥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 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短效膽堿M受體拮抗劑(SAMA) 和黏液溶解劑等幾大類。
在我國常用ICS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SABA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SAMA有異丙托溴銨及其復合制劑,祛痰藥有乙酰半胱氨酸,抗感染藥物如僅有部分廠家的注射用兩性霉素B被批準用于霧化吸入治療嚴重的系統性真菌感染等,其余藥物國內目前無專用霧化吸入制劑,下圖為臨床常用霧化吸入聯合方案:
霧化吸入治療不良反應程度與類型各不相同,與患者本身因素、霧化吸入不規范、霧化治療藥物副作用以及非霧化劑型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關,因此需要進行藥學監護與用藥教育。
霧化過程的注意事項
1. 確保正確使用霧化器
尤其是在家進行霧化治療時,使用前詳細閱讀霧化器使用說明書并遵循其指示進行操作,確認霧化器是否正確組裝、兩次使用間有被清洗和晾干、使用藥物是否正確、確保藥品未過期或污染等。
2. 注意避免氣溶膠的污染
霧化吸入裝置應專人專用:儲存藥液的霧化器及呼吸管道、霧化面罩等應及時消毒、應該每位患者一個(套),避免交叉污染。進行霧化治療時,操作者需在治療前后洗手,減少患者間病原菌的傳播。在霧化吸入的呼氣端開口放置霧化過濾器,有助于保護空氣環境避免受藥物等污染。
3. 霧化吸入時應該采用什么體位?
霧化吸入時最好選擇坐位,此體位的霧化效果最理想,如果無法采取坐位的可以豎抱或斜抱或半臥位(上半身抬高 30~50 度)。
4. 霧化吸入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霧化吸入治療前1小時不應進食,清潔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殘渣,以防霧化過程中氣流刺激引起嘔吐。洗臉、不抹油性面膏,以免藥物吸附在皮膚上。
對于嬰幼兒和兒童,為保持平靜呼吸宜在安靜或睡眠狀態下治療,前30分鐘內不應進食。
5. 霧化吸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將藥液配置好放入霧化吸入器內,如采用氧氣驅動霧化、應調整好氧流量,注意勿將藥液濺入眼內。吸入治療時取舒適體位,用嘴深吸氣、鼻呼氣方式進行深呼吸,使藥液充分達到支氣管和肺部。吸入藥液的濃度不能過大,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霧化量由小到大、逐漸適應。
密切關注霧化吸入治療中潛在的藥物不良反應,如是霧化吸入過快或過猛導致、應放緩霧化吸入的速度,出現震顫、肌肉痙攣等不適、不必恐慌,及時停藥。
出現呼吸急促、感到困倦或突然胸痛,應停止治療。心腎功能不全及年老體弱者要注意防止濕化或霧化量大造成肺水腫。對自身免疫功能減退的患者霧化吸入時,應重視誘發口腔霉菌感染問題。
6. 霧化吸入治療后的注意事項
吸人后應漱口,防止藥物在咽部聚積;使用面罩者囑其及時洗臉,或用濕毛巾抹干凈口鼻部以下的霧珠,以防殘留霧滴刺激口鼻皮膚引起皮膚過敏或受損。嬰幼兒面部皮膚薄、血管豐富,殘留藥液更易被吸收,需及時洗漱。
年幼兒童可用棉球蘸水擦拭口腔后,再適量喂水,特別是使用激素類藥物后,以減少口咽部的激素沉積,減少真菌感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及時翻身拍背有助于使粘附于氣管、支氣管壁上的痰液脫落,保持呼吸道通暢。最后,按照制造商的建議指南進行霧化器的清潔。
(來源:呼吸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