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0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帶量采購,進一步降低患者醫藥負擔。要求繼續推進國家層面藥品集采,各地對國家集采外藥品開展省級或跨省聯盟采購。同時要加強監管,確保中選產品降價不降質。按照國家醫療保障局對地方聯盟集采做出的統一部署,2022年將按照工作安排,擬重點推進聯盟集采。常態化制度化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將提速擴面成為重要的國家總方針,不僅有利于進一步使患者受益,節約醫保基金的支出,而且可以促進國內醫藥產品的研發和質量的提升。
一、集采規則日趨完整
國家集采已經歷了六輪的集中帶量采購,在集采規則方面正在不斷地規范和完善。如采集的原則是常用藥物、選用量大、采購金額高、多家企業生產。藥品分組劃分原則是根據集采藥品的性質可按給藥途徑(口服、注射)或成本、按不同劑型(膠囊、顆粒、片劑)、按處方用量和日均治療費用、按采購金額和市場占比以及企業規模的大小等因素。為引導合理報價,分成入圍和中選兩輪,對企業多的產品采用競價入圍、對企業少的產品,通過議價中選。根據聯盟省市銷售份額(億元)以及從樣本醫院銷售額占全國銷量的比例,推測采購總金額,制定出有效申報價,同時了解涉及的企業家數和各家所占市場比例來確定中標企業的數量。
二、科學形成價格機制
帶量采購是發現藥品和高值耗材價格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市場競爭和以量換價的機制,促進藥品和高值耗材的降價。但是降價的幅度的影響因素是眾多的。在西藥和中成藥中涉及到原材料的價格、企業產品流通環節的加價率、藥品的質量和創新程度。有的藥品如血液制劑和罕見病治療藥物,原料稀缺或治療對象有限,通常的“以量換價”的原則就不一定適用,需要從其他方面的因素考慮。可以通過與聯盟采購地區之間的最低價格比較、明確采購量的規模,讓企業有一個收益的預期。
三、擴容增值探索前進
省際聯盟采購的意義正如前述,起到了對國家帶量采購工作的提速擴面的作用,提高集采的頻度,盡量做到“應采盡采”。前五批化學藥的集采已節省2600億元的藥費,國家醫療保障局要求2022年底各省份(含省際聯盟)自行開展集采的藥品品種數累計不少于100個的目標,包含化學藥、中成藥以及骨科創傷、口腔種植體、藥物球囊等耗材。同時鼓勵各省市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能力分別探索不同的集采任務,如由湖北牽頭19個聯盟探索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山東將牽頭開展中藥飲片采購聯盟、廣東省牽頭11個省市聯盟采購血液制品,包括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VII、人纖維蛋白原、人血白蛋白五個品種。廣東還將牽頭開展新冠相關檢測試劑及耗材的采購聯盟。做到各省際聯盟加強統籌、突出重點、優化程序、自主參與。積極探索影響集采的各種因素,做到常態化、科學化地采購。鑒于目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數量日益增多,已具有較多的后備過評的品種,使得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競爭產品的數量愈多,降價幅度愈高,這是符合藥品市場供需關系和價格規律的,為持續降低醫藥價格創造了條件。國內大規模的龍頭企業,既走仿創結合的發展方向、又有對原料藥的布局,為做大做強醫藥生物產業發揮了帶頭的作用。此外,還有根據生產企業的數量確定集采的入圍企業數量,按“單位可比價”確定申報企業入圍的數量以及供應地區確認的順序,由最低價中選企業開始,然后按順序依次交替確認剩余地區,確保市場占有率。隨著省際聯盟集采工作的深入,進一步總結經驗、克服短板、反過來極大地推動國家藥品和高值耗材帶量采購的可持續性發展。
(來源:中國醫療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