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寒冬之際,VC/PE投資更加謹慎,二級市場整體行情處于動蕩調整階段。對于生物醫藥企業而言,尤其是“燒錢”多多、收入很少甚至沒有收入、利潤為負、幾年都見不到利潤的研發型生物醫藥公司,應如何應對眼下的現金流吃緊挑戰?
上市公司:提前籌劃盡早融資
已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中,有不少可能已有產品上市,但產品銷售額尚小,仍未盈利;或者沒有產品上市,但有多款產品正在臨床研究中后期階段,或已完成臨床試驗遞交NDA正在等待審批。這些公司的在研產品或上市產品,有的為中外合作,有的完全自主研發;合作的項目中,有的是購買國外產品的中國權益,有的則是賣出產品的海外權益。這些企業中,很多創辦歷史才5~10年,還沒有盈利,現金流為負。
這些公司目前仍然處在“燒錢”階段,離實現盈利還有一年到數年。對于這些公司的CEO和CFO而言,怎么用好賬上的錢、備好更多“過冬”的糧草,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問題。
美國數百家生物醫藥公司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實現盈利通常至少需要經歷10年以上的艱辛過程。從美國資本市場的經驗來看,對于現金流嚴重短缺、需要不斷“輸血”的生物科技公司,有多種融資手段,其中比較流行的方法是以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對上市公司的私募)做后續融資。
PIPE往往根據當時的公司股價,融資需求、規模和用途,以及附加條件、債轉股、利息和折扣價等,由專業投行幫助對接有興趣的投資機構參與認購。新注資的投資者也會仔細研究公司的研發產品線,估算其核心產品未來的市場前景與競爭力,測算投資潛在收益。PIPE對投資者比較有吸引力的一點是,這種投資往往有定價的折扣,鎖定期也不是很長(通常半年至一年即可流通)。
目前,對于暫時還無法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合規的前提下,可以嘗試去做后續融資。比如:打折發行債轉股、股權抵押的銀行授信貸款、與大公司簽署合作開發協議、受讓市場獨家或非排他性營銷權、與優勢互補的公司合并、尋求實力和規模更大的企業收購,等等。不同的措施各有利弊,公司高管和董事會必須提前籌劃、及早動手,而不要等公司“彈盡糧絕”才去找救兵和買家。
未上市公司:關鍵項目優先推進
對于尚未上市的生物醫藥研發公司而言,面臨資本寒冬、估值下降、融資困難的不利環境,首先要好好研究和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及項目資金需求,必須控制費用和現金流,不要任意擴大開支。無論是招人還是開辟新課題,都要謹慎從事。
對于在研項目,要有重要性和優先級考慮。最容易出關鍵數據的項目優先考慮、加快推進。因為投資者對什么時候取得關鍵臨床研發進展和潛在合作簽約的大型交易最感興趣。特別缺錢的企業的投資價值,正是其無形資產和臨床試驗階段的新藥資產。公司在臨床研發和專利保護上,一定要做好、做細、做快。這是公司發展和融資的關鍵和硬道理。
無論是上市和還是非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資本寒冬融資困難、估值下滑時,管理層都要調整心態、看緊錢袋,把錢用在刀刃上。同時,要積極尋找變通的融資渠道和方式,積極尋找外部合作交易和機會。如果只按固定模式、朝原定的研發思路、不作任何自救、不與外部資源整合,則很有可能“燒光”賬上有限的資金,越來越被動。融不到資金,便只能賤價被收購,或被迫破產重組。
(來源: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