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研發不斷突破、市場需求持續上升、政策支持愈加豐富,都為生物醫藥的創新發展構筑起前所未有的機遇與空間。
走好“最初一公里”
最初一公里,指的是對基礎研究、臨床研發和科學成果方面的政策支持。“最初一公里”與業界廣泛強調的“最后一公里”同樣重要。在此過程中,技術流、數據流、資金流需要“三流合一”。
具體而言,“技術流”為創新藥的成色,突破性創新需要建立起統一的評估體系;“數據流”當前正面臨著新課題,即在尊重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為創新藥開啟綠色通道;“資金流”則被視為一把“雙刃劍”,生物醫藥界呼喚資本有遠見的支持。
在醫保政策方面,當前我國醫保個人信息授權使用試點改革已經開始實施。未來,國家還將探索更多的創新治理工具,避免一刀切,為創新藥廣開通渠,同時兼顧多層次保障和患者的可負擔。
今年上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以城市為載體布局建設生物經濟先導區。在國家大力推動、政策優化引導的背景下,生物醫藥產業迎來了發展的加速期。其間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更是為產業整體的規模增長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國家從頂層設計上對產業布局進行了一系列戰略謀劃;另一方面,以財政投入為引子,我國扶持生物醫藥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柱之一,為市場的良性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
打通“最后一公里”
生物醫藥企業如何在創新發展中走好自己的路,一是要明確企業定位,研發、生產要有所聚焦;二是要明確產品定位,厘清是做創新還是仿制;三是要明確企業源頭,牢抓臨床痛點,緊貼醫生需求;四是要明確創新動力的源頭,機制創新要落實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上。因此,生物醫藥企業一定要走出去,要與化學、AI、生物信息等領域融合起來,才能形成真正的機會。
此外,產學研聯合研究之于創新藥研發方面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我們要形成一個有利、良性的生態系統,造福上海和更廣泛的長三角地區,共同搭建起生物產業鏈。
攢足“長三角合力”
立足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視角來看,長三角作為政策先導區,在生物產業規劃布局方面,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首先,長三角科研大學、國家高端醫學中心、業界專家團隊集聚,無論在傳統醫藥,還是前端研發方面,都具有強大基礎。其次,長三角發展空間廣闊,跨省、跨區域合作能夠突破原有的純生物醫藥的局限范圍,賦能其他行業;再次,長三角地區還擁有制造業的優勢,乘勢而上,可形成另一區域發展高地的特征。此外,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化與科技化能夠給生物醫藥技術帶來革命。
因此,要通過建立數據中心、資源庫等,更好地研發出精準的藥品、生物器械,包括輔助決策等,引領整個生物技術行業的發展。
當技術、政策、資本交匯融合,與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脈搏一起跳動,正當其時。
(來源:上海證券報)